篩選

能量控制大課題 蔣智賢與病共處的棒球人生

作者:麥卡貝sports ‧ 2018年01月31日 14:01
蔣智賢。(候子旅攝 Voyage avec Yves)
蔣智賢。(候子旅攝 Voyage avec Yves)
原文經麥卡貝Sports授權刊登

作者:卓子傑(活力熊)

在經過球季末的風風雨雨後,2018 年,強力左打蔣智賢終究還是回歸中華職棒,翻開個人職棒生涯下段篇章,然而無論是身披黃袍還是藍衫,他的敵人始終還是他自己,畢竟這是一個曾帶著糖尿病跨海旅美,如今仍在與之搏鬥的球員。

2005 年,高二的蔣智賢在一個晚上喝掉兩大桶礦泉水,多吃、多喝、多尿的異常現狀,已不是棒球員球場壓力所導致的異常,很明顯是生理上出現狀況,檢查結果是遺傳性的第一型糖尿病,這類型的糖尿病在兒童或青壯年時期產生症狀,身體產生胰島素不足,影響血糖水平不正常,一型糖尿病發病症狀會有異常飢餓、口渴、頻尿及體重減輕等症狀,也可能進一步引發視線模糊、易疲倦,傷口癒合緩慢等狀況。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這位原能以更好條件旅美的打擊好手前途充滿茫然,原本對他抱有高度興趣的西雅圖水手隊打退堂鼓,但資質無法被忽視的蔣智賢,在隔年還是被波士頓紅襪網羅,他曾經是紅襪農場期待的新人,但糖尿病困擾對於他的打擊表現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2011 年,轉往外野防區的蔣智賢曾經是《Baseball America》評價的小聯盟火熱新星,他一掃過去兩年的不穩,在 2011 年打出不錯的成績,根據紅襪小聯盟職員的紀錄,蔣智賢的第一型糖尿病若能有效控制,他的打擊狀況就能持續火熱,當他的血糖水平維持穩定,打擊成績會愈來愈好,反之則開始陷入低潮,雖然這個研究樣本數不大,但仍可以看出糖尿病對蔣智賢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都造成極大影響。

在波士頓打球的歲月,紅襪小聯盟副總經理 Mike Hazen 曾為他從麻薩諸塞州醫院尋求專業營養師協助,透過這位會說中文的營養師,幫助蔣智賢調整飲食習慣,讓他能有效控制血糖值,更能把專注力放在場上。由於糖尿病可能會引發體力下滑和傷口癒合問題,這對於運動員來說是很大的考驗,紅襪隊防護和訓練體系的職員,也較為留意蔣智賢的狀況。

旅美歲月 跟對手也與自己的身體對抗

在能量攝取管理和飲食控制下,赴美打球的蔣智賢以穩定速度成長,第四個球季就能從 2A 起步,為了讓他穩定發揮打擊,教練團決定將他移出二壘防區,改守外野,《Baseball America》評價他有右外野手的打擊潛力,而 2011 年八月被交易到水手 2A 傑克森將軍隊後,他的打擊才華甚至擠下已多年在水手隊打拼的羅國輝(後來的高國輝),蔣智賢還曾在 2012 年短暫進階到 3A 層級,但對於高階直球攻擊能力始終不足,以及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終究讓蔣智賢止步於小聯盟,無緣進入最高殿堂。

蔣智賢在 2A 的成績之所以無法再提升,是因為他們每年都會碰到許多擁有極佳速球的投手群,而且對戰樣本數小,幾乎無法研究熟悉,只能靠打擊應變能力,蔣智賢無法應對高階速球的問題,讓他無法站穩美國職棒,除了技術層面之外,或許也與他因血糖波動影響球場專注力有關。在剛確證得到糖尿病時,蔣智賢曾經想放棄棒球,但因為從小到大付出許多辛勤練習的歲月,不願意輕言放棄得來不易的逐夢之路。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有效控制血糖,蔣智賢在比賽時每打三局就得測量血糖數據,過高要施打胰島素、過低則要立即補充糖分,這樣的頻率曾讓他不堪其擾,但為了堅持熱愛的棒球路,就必須接受一生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的事實,他也在回到台灣打球後,將此經驗分享給更多有同樣遭遇的年輕小朋友,以自身的例子鼓勵他們,不要因為病症放棄夢想,只要夠堅持,好事就會發生。

其實美國職棒大聯盟也不乏罹患糖尿病的名將,前聖路易紅雀隊名人堂外野手、一代盜壘王盧‧布洛克(Lou Brock)就是一個糖尿病患者。1961 年,布洛克從芝加哥小熊隊開啟職棒生涯,三年後被交易到聖路易紅雀,過去他曾看過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隊友,在賽事期間注射胰島素的狀況,沒想到有一天他自己也會罹患這個疾病,雖然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但他也坦然接受事實,開始實行飲食和藥物控制。

後來他在 19 年的職棒生涯結束時,以 40 歲高齡光榮引退,留下 3,000 支以上的安打、七度明星賽、八屆盜壘王、938 次的生涯盜壘數、以及單季 118 次的盜壘紀錄,創造無庸置疑的名人堂級棒球生涯。直到 1979 年他宣布退休的那一天,他都還是單季及生涯最多盜壘紀錄的保持人,後來破他紀錄的一代盜神韓德森(Rickey Henderson),1979 年還只是個剛進聯盟的菜鳥而已。

中職生涯延續 再次證明自己

蔣智賢擁有短而簡潔的揮棒,以縮短揮棒時間來應付快速球,赴美後碰到球速動輒 148 公里以上的速球,等球進來再全力揮擊的方式無法即時應對,因此把預備動作時的雙手刻意向後,縮短揮擊時間,並透過持續加強重量訓練,讓擊球距離愈來愈遠。蔣智賢在 2015 年,回到熟悉的台灣打球,也回到過去熟悉的內野紅土防區,在 2016 年經過完整的春訓訓練後,他的強打本色開始綻放,主要是因為,中華職棒少有上述這般可以壓制他的速球品質。

過去因為他的哥哥蔣智聰以及他在國際賽的表現,許多人對蔣智賢並沒有抱持太多好感與期待,尤其當他帶著糖尿病加盟中信兄弟,更有許多人認為他與「重砲威武」一詞沾不上邊。然而,這個每打三局必須要測量血糖和補充營養的球員,當他健康出賽時,能夠每年看 30 轟、並逼近四成打擊率的高效能成績,讓所有看衰他的改觀。

蔣智賢後續在中華職棒的生涯發展,引用吾友、棒球作家大艦巨砲主義,對蔣智賢在中華職棒前兩年的觀察:

一顆好的直球必須具備三個面向:速度、尾勁和控制,目前中華職棒三者兼具的投手,對於蔣智賢來說應該是「沒有」。


儘管經歷了負面風暴,但蔣智賢終究還是得以在台灣繼續延續職棒生涯,他仍會用他的球棒為球迷帶來驚喜,他最大的敵人,不是他面對的投手,而是他的身體狀況,沒人能肯定他能在球場宰制多久,但只要還能打球的一天,他就會帶著堅持踏上打擊區豪邁的揮擊。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