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明星賽精采度 表演本質是根源

作者:賴意文 ‧ 2019年02月21日 17:59
NBA明星賽。(達志影像資料照)
NBA明星賽。(達志影像資料照)
明星賽源起於是北美,各項職業運動每1年度各隊球星集結演出的饗宴,能在1場比賽中同時看見當前最耀眼的球星,對熱愛該項賽事的球迷來說都是大飽眼福。不過鑑於明星賽本身表演性質的本質與一般體育賽事觀賞著重對抗性不同,某些球迷或許會覺得觀賞性有所不足。

據信明星賽的起源是1933年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明星賽,當年萬國博覽會於芝加哥舉行,芝加哥市長Edward Kelly找上《芝加哥論壇報》徵求運動項目相關活動意見,該報運動主編Arch Ward提出了邀請職棒球星比賽的構想,希望在大蕭條期間提振民心。

這場比賽被稱為世紀之戰,原本是僅此1次的活動,但由於反應良好因此之後成為1年1度的賽事,而北美其他團隊職業運動也都效法棒球,NBA職業籃球、NFL職業美式足球、NHL職業冰球、MLS美國足球大聯盟都有明星賽活動。

當然明星賽這個活動也隨這些運動傳到海外,例如日本職棒單一聯盟時代從1937年起就有東西對抗賽,兩聯盟時代從1951年起開始舉辦明星賽。甚至連起源不在北美的運動也吸收這個概念,如澳洲的全國橄欖球聯賽也舉辦過明星賽。足球在大部分國家雖然沒有明星賽活動,但是還是有類似的表演賽事,甚至個人運動如網球某些邀請球星參賽的表演賽,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視為另類明星賽。

明星賽最大的賣點,當然是讓球迷在同1場比賽就可以看到該項運動,或至少該聯盟當前最知名的大部分球員。就算像MLB現在有每隊都要有球員入選的規定,在選人時會考量陣容選進一般認為星度可能較不足的工具人等限制,可能會出現一些遺珠之憾,但大部分入選的球員都還是球迷會想看到的球星。

同樣以MLB為例,在沒有跨聯盟比賽的時代,甚至在沒有自由球員制度的時代,很多時候明星賽是某些球星生涯少數能同隊出賽、同場較勁的機會。就算在各隊都有對戰機會、自由球員來來去去很正常的年代、聯盟,某些隊友組合、對戰組合在明星賽外也很少見。

但另一方面明星賽的表演性質,對某些人來說卻可能也是致命傷。大部分的明星賽,勝敗都沒有重要性,結果以NBA為例,在明星賽中會看到球員或許因為沒有誘因、或許因為怕受傷、或許只是想讓對手盡情表演而降低防守強度的情況,但防守是籃球比賽重要的一環,許多進攻表現是因為對手是認真防守而更為精彩。同樣的情況出現在灌籃大賽,先不談體能、創意的展現,有些在灌籃大賽讓人覺得略顯平凡的招式如果是出現在一般比賽中反而會讓人喝采,就是因為正常比賽的環境增加了精彩程度,而明星賽往往欠缺這樣的環境。

灌籃與全壘打或許是籃球與棒球最震撼的演出,但MLB全壘打大賽過去也遇到類似灌籃大賽的瓶頸,儘管近年改採計時制增加了刺激性,但請各位讀者可以想一想,在正常比賽中改變戰局的全壘打是否更讓你感到激動?這就是比賽勝負是否重要所帶來的改變。

大聯盟明星賽一度是少數勝負有其重要性的明星賽,前大聯盟主席Bud Selig不滿2002年在他故鄉密爾瓦基舉行的明星賽因為沒人能投球所以在第11局以平手收場,經球員同意後從2003年開始將世界大賽主場優勢獎勵給當年明星賽獲勝的聯盟。但是否採用這個規則對於MLB明星賽的精彩程度本來就沒有多少影響,這或許因為棒球本身投打對決的本質與其他運動較為不同,而明星賽勝敗與世界大賽主場優勢掛勾的規則始終受到批評,最終大聯盟也決定,從2017年開始取消這個規定。

NFL的明星賽職業盃提供了另一個有趣的觀察點,NFL是美國營收最多、收視率、進場人數最高的職業運動聯盟,但職業盃卻是少數NFL無法引起太多注意力的活動。2010年他們甚至改動日期,由原本超級盃後舉行改到超級盃前1週,但仍不見明顯好轉。以2019年為例,球迷關注的依舊是超級盃話題,就連NBA紐奧良鵜鶘Anthony Davis要求被交易的新聞都蓋過職業盃。

北美幾個職業運動的明星賽都遇到類似的問題,但這依舊是各聯盟吸引贊助商賺錢的機會,因此近年可以看到各聯盟都在嘗試做出變革。而對選手來說,無論是怎樣遴選,入選明星賽依舊被視為生涯相對重要的成就之一。只是對部分球迷來說,所支持球隊的勝負或許比明星賽更讓他們關注,更讓他們在意,而這可能不是規則、形式上的調整可以改變的。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