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全壘打滿天飛 可能造成重大影響

作者:賴意文 ‧ 2019年04月20日 17:38
棒球。(資料照。駐美特派王啟恩/佛羅里達州聖露西港拍攝)
棒球。(資料照。駐美特派王啟恩/佛羅里達州聖露西港拍攝)

近年大聯盟比賽的特色,就是投手投出了比以往更多的三振,另一方面打者轟出了比以往更大量的全壘打,但聯盟最想要看到的安打卻逐漸減少當中。今年也不例外,而且從開季至今將近1個月的情況來看,今年的全壘打數可能又會創下紀錄,而這可能對棒球的未來帶來重大影響。

如果你還記得的話,大聯盟例行賽單季全壘打紀錄出現在2017年,在當年9月20日那天就打破2000年禁藥年代時創下的5693發全壘打舊紀錄,最後紀錄是6105支比舊紀錄多了412支,甚至比2015年球季多了1196支。

短期間全壘打數大量增加,很難說單純是投手大退步或打者大進步,因此球季中就出現比賽用球可能有問題的質疑聲浪。如專欄作家Rob Arthur在2018年6月就在於《FiveThirtyEight》網站刊登的文章中指出2016、17年球季的球有飛得更遠的現象。

2018年3月,《FiveThirtyEight》網站刊載了Arthur與Tim Dix所做的研究,簡單的結論是該研究發現大聯盟在2015年明星賽後似乎換了新球或改變球的製程,而新球的球心比舊球更緊密,成分也稍有不同,因此產生了上述即使恢復係數(一般所稱的彈性係數)沒有顯著差異,但新球還是會飛得比舊球更遠的效果。

當時大聯盟也進行了自己的研究,找來伊利諾大學物理學榮譽教授Alan Nathan組織了由10名專家組成的委員會進行調查。在5月底公布的調查報告中,雖然表示無法指出明確的原因,但證實球確實飛得比較遠。

該調查報告指出,他們能確定的是與恢復係數、天氣、球的縫線、投手能力無關,追求擊出去的球在一定仰角的「飛球革命」效果被過於誇大。該報告透露官方用球製造商在2015年確實汰換了舊的製造球心的模具,但他們不認為這是造成球飛得更遠的原因,也不清楚真正的原因何在。

無論如何,近年的大聯盟比賽用球本身飛得比以往更遠是確定的結論。去年在大聯盟規定所有球都要儲存在空調房內保濕後,整季5585轟雖然比不上2017年的紀錄,但也是21世紀至今第3多,僅次於2017與2016年。

而今年紀錄可能又會刷新。大聯盟到4月20日止已出現762支全壘打,平均每25.9打數就有1支全壘打。相較之下,2016年3、4月每32.3打數1支全壘打,整季是29.5打數1轟;2017年3、4月每29.0打數1轟,整季每27.1打數1轟;2018年3、4月每31.4打數1轟,整季每29.6打數1轟。今年到目前為止的全壘打出現頻率,遠遠高過過去這3年同期,隨著天氣變熱,全壘打產量有可能再進一步增加。

或許有部分讀者會想,是不是大聯盟為了吸引觀眾所以偷偷改用更「彈」的球呢?畢竟有禁藥年代的前例。不過我認為這個可能性很小。首先我們一般說球變得更「彈」指的是改用恢復係數更高的球,但目前的研究看起來大聯盟比賽用球的恢復係數沒有會造成這種結果的變化,與球飛得更遠無關。此外也別忘了,大聯盟去年要求所有球隊都要將求儲存在空調房中保濕,這是抑制全壘打產量的做法。

事實上與20年前不同,大聯盟雖然同樣希望吸引觀眾,但他們認為現在的問題出在比賽節奏。部分全壘打雖然能有改變戰局的效果,不過全壘打本身還是一瞬間的動作之後接著大量沒有動作的時間,大聯盟官方希望看到的是球場上有更多動作,更多球打進球場內,更多守備、跑壘才是他們想要的快節奏,就像大聯盟棒球事務長Joe Torre在2月時說的:「對我來說,棒球的刺激感基本上是在壘包之間有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當然,也可能是大聯盟真的試圖增加攻擊火力,只是使用的方法出現了預期之外的結果。

無論如何,2016年至今的美國職棒大聯盟,存在著全壘打產量比以往有大幅提昇的現象。這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嚴格來說任何被擊出的球飛行的距離都變得更遠,而這改變了投打之間的平衡。

「飛球革命」或許不是原因而是打者為了利用這種改變的產物,而投手也必須要反制這種效果,球隊頻繁更換投手、減少先發投手用量試圖增加壓制力,強調三振避免球被擊出等都是可能的結果,而這正是聯盟近年嘗試種種規則變化,如限制投手登錄人數、投手至少投3人次、投手丘距離拉遠等想法的原因。

或許讓球不要飛得那麼遠可以扭轉這些變化的方向,但聯盟似乎沒有把目光放在這邊。就看今年如果創下誇張的紀錄,能否改變聯盟的想法吧。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