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從電影看棒球如何深入文化

作者:賴意文 ‧ 2020年03月27日 18:47
Carlton Fisk(左)。(達志影像資料照)
Carlton Fisk(左)。(達志影像資料照)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全球體壇大部分賽事都停擺,閒暇時的娛樂要透過其他媒介,電影就是其中之一。今天(27日)恰逢原本大聯盟2020年球季開幕日,就讓我們來談談電影中的棒球,而且是某種我認為最能展現出棒球就是日常生活、社會文化一部份的電影。

(以下包含《夢幻成真》、《魔球》、《超人:鋼鐵英雄》、《賭王之王》、《心靈捕手》等電影內容,請讀者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電影中棒球以許多形式存在,以棒球為主題的電影討論起來不容易,因為這類電影有許多是棒球迷才更能體會,但卻又常出現許多身為棒球迷看了卻反而會出戲的情節或設定,破壞觀影體驗。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有部分演員的投打動作就難以讓人相信是棒球員。而對於某些熟悉棒球歷史又注重細節的人,《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這部電影中的名人堂球星Joe Jackson從史實的左打右投變成相對少見的右打左投,如此設定或許不僅出戲,甚至可能懷疑背後是否有其他含意。

又或者像描述以奧克蘭運動家為主角的《魔球》(Moneyball)備受讚譽,甚至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但是片中更動了許多事實,包括Mark Mulder、Barry Zito、Tim Hudson、Eric Chavez、Miguel Tejada等主力神隱,雖然在原著中也是如此。而身為克利夫蘭印地安人球迷,我更是對一開始Billy Beane孤身獨闖印地安人球團辦公室這段完全虛構的情節很有意見。

虛構作品出於各種需要改編情節、設定無可厚非,但觀影者一旦出現「這是錯的」的想法,就很難再保留懷疑,暫時相信虛構。

此外做為人物背景身份也是棒球存在電影中的另一種形式,讓角色穿戴起與大聯盟球隊有關的服飾,使用周邊商品,可以讓這些角色活起來,讓觀影者有更貼近真實生活的感覺。例如電影《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中,Clark Kent這個角色曾穿著堪薩斯皇家上衣。

不過我更想談的,則是在並非以棒球為主題的電影中,透過棒球相關內容讓觀眾對情節有更深刻體會,而這需要電影製作者與觀影者都沈浸在棒球文化中才能起作用。

在電影《賭王之王》(Rounders)中,Matt Damon所飾演的法學院學生一開始就在某地下賭場中跟賭場老闆對賭,輸掉全部身家。歷經種種事件後,劇情尾聲因為幫朋友擔保欠下大筆債務的他,帶著四處借來的錢回到這間賭場要再與老闆對決。而就在他走進賭場時,他的內心獨白以1句話說明了當時的心情:「我感覺像是Bill Buckner再度走進謝亞球場。」

對大聯盟歷史稍微瞭解的人很清楚其中的意義。1986年世界大賽波士頓紅襪對決紐約大都會,當時仍籠罩在Babe Ruth魔咒之中的紅襪前5戰打完以3勝2敗領先。在大都會主場謝亞球場進行的第6戰2隊打到第10局,下半局5比5平手2出局二壘有人時,大都會Mookie Wilson擊出一壘邊線反彈球,結果紅襪一壘手Buckner彎下腰去卻未能確實接捕,火車過山洞的失誤,不僅讓紅襪輸掉這場比賽,也扭轉了氣勢。紅襪延續連68年無冠,Buckner也成了紅襪球迷眼中的罪人。而這部電影用這麼簡單的1句獨白,讓觀眾體會主角心境。

Matt Damon主演的另1部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另一個例子,Robin Williams扮演的角色以一段故事讓同樣出身波士頓的主角,也讓觀眾知道他對妻子的愛。

1975年世界大賽第6戰,紅襪捕手Carlton Fisk在12局下轟出打到左外野綠色怪物上方全壘打標竿的再見全壘打,將這個對決當年108勝,宰制70年代的大紅機器辛辛那提紅人的系列賽逼出第7戰。Fisk將球打出去後揮手希望球留在界內的動作,以及紅襪主場球迷衝進場中慶祝的畫面,與這支著名全壘打一樣流傳至今。

不過Williams的角色說,他為了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孩搭訕,把那場比賽的門票送給了朋友。雖然錯過親眼見到紅襪隊史最知名全壘打之一的機會,但他從來不後悔。Damon飾演的角色或許尚難以真正理解為什麼不會後悔,但觀眾透過對這支全壘打重要性的認識,體會到他對妻子的愛。

這或許就是棒球是美國文化一部份的證明,電影製作者敢於使用這樣的方式傳達想法,而觀眾也能接收。除了上述這2部電影之外,讀者們知道其他類似的例子嗎?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