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坐石三年看數據-2015至2018年上半季數據綜觀

作者: ‧ 2018年07月16日 13:37
Lamigo桃猿強打王柏融 。(資料照,特約記者侯禕縉/攝)
Lamigo桃猿強打王柏融 。(資料照,特約記者侯禕縉/攝)

日本有一句俗諺叫「石の上にも三年(在石頭上要待三年)」,意思是說「在冰冷的石頭上坐個三年石頭也會溫暖起來」,主要是想表達「忍耐很重要」。

那如果你想問我怎麼突然想起這句話,我會跟你說……我只是剛好想起「在石頭上坐三年」這句話,所以趁著比賽暫時終止的這段時間,我想跟大部分的專欄作家做一樣的事情:結算上半季,只是會比別人結算的長一點。

至於有多長,具體來說,就是從三年前,也就是2016年開始。

為什麼要選2016年當起點,除了突然想起「石頭上坐三年」這句話以外,還因為……2016年有個彈力球疑雲,以至於當年雖然打擊成績大爆發,球迷多少還是對中華職棒的打擊能力感到懷疑,不知道砲聲隆隆的主角到底是球員還是球。

雖然中職打者在國際賽屢次證明「我們是能打的」,不過問號既然掛在那裡,有機會能解決當然想試試看能不能解決:中華職棒是個打者聯盟,真的跟彈力球有關嗎,沒有彈力球,這個聯盟就不打者了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檢查這三年上半季的打擊成績,2016、17、18年上半季中華職棒四隊分別起用94、97、98名打者,這些人裡面有一個打席都沒得到,只是上來代守就得到一個出賽紀錄的,也有全勤打滿60場,在上半季就拿到接近300個打席的主力球員。

綜合這些人的表現,我們可以得到下表:

三年全聯盟打擊表現

如上,從上表可以發現:2016年的打擊率明顯高於其他兩個年份,打席數也偏多。打席數偏多的理由頗為簡單:由於打擊成績是打投手來的,當你看見整群打者打得風生水起,也等於看見一群投手鼻青臉腫,那投手挨揍,最明顯的是什麼?

就是「沒辦法取得出局數」,等於打席一直累積,所以2016真的是投手落難年。

在這張表裡我們還可以發現,2016年打者的SO%比起後兩年來有一段落差,從看球體感和BB%來看,我們可以推測16年和17年的好球帶比較接近,2018年的好球帶比起前兩年來說真的略大。

至於這三年打擊率的差異,主要是呈現在BABIP上,這就不多解釋,2016年和2018年BABIP如此接近打率卻差了一截,其原因AB/HR(全壘打率,每幾打席出現一次全壘打)看出來,2016年的全壘打率是前所未有的29.41,2018年則是36.06,出牆與否差異就體現在打擊率上。

2016年的SO%為何如此低,我個人認為:2015年以前中華職棒的SO%一直這麼低,具體來說是除了2004年有高到18.8%以外,只有2005年有17開頭--真的是剛剛好17.0。

我個人認為這代表過去「只要使用這種策略配上這種品質的球就能解決打者」的投球方式在2016年上半季直接被打者爆破,使得投手被迫2016年下半季開始全面翻新投球策略,下半季SO%就出現上升趨勢,到2017年投手群就能壓制打者,使打者不再能像2016年一樣威風。

當然我們可以說2017年有WBC因素影響,不過三年概觀下來,投手在上半季的ERA分別是:5.95、4.82、5.08,雖然回不到3.5-4.5這個區間,還是明顯有所壓低。

……說是這樣說,我想看到這邊一定會有人開始質疑:這三年打的人又完全不是同一群,就算你前面講的推論有道理,這些數據難道不會被污染嗎?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即使中華職棒是一個流動性相對低的聯盟,江山代有才人出也是事實,這三年下來每年上半季動用近百名打者,包含只出場代守,完全沒有打席紀錄而能連打三年的球員僅有64名,這三年下來有三分之一的球員是經常換人的。

那麼,這三分之二的球員成績又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

三年連續打者表現

和第一張表來比較可以發現2017年的全聯盟打者和連三年有出賽打者數字幾乎一樣,差別是長打率稍微高了一些、然後比較不容易被三振,只能說老油條果然是老油條,能在維持打擊率的狀況下還比較不容易吞K。

在其他方面,連續三年出賽打者在2018年繳出的打擊率竟然比全聯盟還要低,除了證明2018年的新秀鵲起,對打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之外,從全打者BABIP與連續三年出賽打者BABIP的落差來看,可能也暗示我們:2018年閃亮登場的新秀目前正在打他們的「新人紅利」,其弱點與飛行落點資料還沒被收集完全,等到資料滿足是否還能維持現在的好表現尚待觀察。

除此之外,2016至2018年連續三年出賽的打者繳出來的成績和全聯盟加總繳出來的成績其實沒有太大區別,頂多就是「打擊率有點差別」、「純長打率高了一點點」這種程度。

這個意思是說,方才從全聯盟觀察的趨勢即使換成連打三年的打者也沒什麼太大的差異,所以問題就解決了……我知道可能又有人會說,這種連只有出賽沒有打席的人都可以算進去的資料,是不是還不夠有代表性?

那麼,在這裡就從這群三年都有出賽紀錄的打者裡挑出「連續三年都有出賽、至少一年上半季打到186個打席,也就是平均上半季60場比賽每場打3.1個打席,三年至少都要達標100打席」的球員吧。

在這個聯盟裡有64個、平均一隊16個打者連續三年都有出賽紀錄,如果我們把條件縮限如上,最後剩下來的球員僅有17位,平均一隊4個多一點,大概是半條打線,由於現在已經不流行鐵捕,所以捕手除了擔任指定打擊居多的林泓育,沒人進到這個排行榜。

在此定義下的「打者主力」僅有17位這個數字告訴我們:在中華職棒「一季站穩主力先發並經常出現在打線上三個上半季」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郭嚴文、藍寅倫、潘武雄、羅國龍、林威廷、高國輝、蘇緯達、許基宏等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個標準下通通被刷掉。

那麼,這17個超級主力的表現又是如何呢,且讓我們看看:

三年主力打者表現

趨勢差不多,不過我們可以觀察到幾點比較有趣的現象:

打了三年真的是比較容易被針對,這些球員的攻擊能力還是優於聯盟,只是2018年的SO%不能再向過去一樣低於全聯盟甚多,在高BABIP的狀況下反而打出比較低的打擊率,代表他們出牆的比例較以前低,純長打率從.205、.192到.171這種大於聯盟平均幅度的下降則是因為落點與佈陣吃掉了原本應有的長打。

從以上數據來看,真的可以說在職棒要求生存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別人會一直針對你,然後你就得想辦法突破弱點不停成長,不然就會被職棒的浪潮淘汰掉。常常會聽見有人說「中華職棒數十年如一日,打起來還不是都這樣」,至少數據面上跟我們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自從開放高中生選秀以來,中華職棒淘汰球員的速度是一年快過一年,今年在這個位置上有好表現明年卻沒有,很可能就會成為明日黃花。

如同吾友DC所說:「中華職棒的大換血時代已經來臨」,我想從過去三年的回顧裡,已經可以明顯看出如斯趨勢,如果你要問我,我會說……說,中華職棒的四隊真的是有點太健康了,我們需要五、六隊來平衡一下。

不過說到五、六隊嘛……我們還是不要說這些,來說說結論吧。

結論就是……我會告訴你:2016年的打擊大爆發從後兩年的數字來看,確實有些「意外」因素影響無誤,不過那一年大爆發之後中華職棒還是很純粹的打者聯盟,打者的BABIP連續三年大於.330,可以說是整個聯盟都在打躲避球。而經常看到有人痛批「投手毫無長進」,累計三年數字以後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是有長進的,只要主審多給一點生存的空間他們就會表現的更好。

數字一旦長期累積下來總能發現一些因果,三個上半季的回顧大致如此,有沒有什麼你覺得很意外的,還是你覺得這些數字和你的感覺一致?

總之,如果以後你還聽到有人說「中華職棒是靠彈力球才能打這麼好」或是「中職投手這幾年一點長進都沒有」,你就想起這篇文章,然後對他們嘿嘿嘿笑個三聲就好了。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