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秋(圖左)為中華職棒全壘打王。(TSNA授權提供,曾文誠/攝)
原文經MyVoice授權刊登
作者:林仲秋
162支全壘打,是人們認知我所擁有的紀錄,但要做到這些一點也不像數字累積這麼簡單的往上加就能達成,特別是一個身高170公分不到的球員。
事情要從我國中時期開始說起。那個年代沒有職棒,打棒球並不是什麼好的出路。我媽要我在打棒球之外在學點別的專長,所以國中的我就過著白天打球、晚上練柔道的日子。學柔道當下也沒想那麼多,就當另一種體育在訓練。那幾年的柔道彷彿命運要幫我一把,讓我的手腕運用比別人更好,揮棒速度比別人快了許多,也是我最大的優勢。
打擊是一門學問,該怎麼選球、該怎麼揮擊……這些都很難用三言兩語交代完畢,但終究是需要回歸練習的。大家可能以為我很勤練,但並沒有,我其實平常蠻懶惰的,不過認真的時候我有自信我比任何人都認真。練球這種事情跟老師教學生讀書要理解活用一樣,不是傻傻的埋頭苦幹,甚至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在練習的是什麼,得先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在哪,在團隊練習完後再去補強自己不足的點。我從來不做重訓,但我每天打網、打TEE,平常800顆、集訓時1000顆、比賽前一天就少一點就600顆。而且我又拿比別人重的棒子,我都拿950公克的,每一下揮擊都用到的全身的肌肉,這比重訓還要有效率,這叫做技術體能。
接下來就是在比賽的時候,如何去設定自己想要的球。像我喜歡打快速球,因為我的揮棒速度夠快,洋將丟個150公里的球我也打得到。那我打擊時就要想投手什麼時候會丟直球,像如果聽到捕手腳步往內角蹲的沙沙聲,那他一定就是塞直球。所以我反而最怕像張士凱這種控球不太好的投手,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投好球過來,你一心急想揮棒就會去揮他的壞球。當然有些投手也很厲害,一個投手若有變化球能夠從好球帶掉到壞球去引誘打者出棒,那就是個好投手。舉例來說,田中將大為什麼能在美國生存?他的指叉就有這種效果,但你可以仔細觀察,一旦他想搶好球,球稍微高一點落在好球帶,就會被砲轟,這也是為什麼他容易被打全壘打。
除了了解自己的揮棒習性,也要去了解對手,但對手之中最特別需要研究的其實是捕手。我後期當指定打擊的比賽有比較多時間去觀察,畢竟一場只要打個三四次,其他時間只要坐在那。這時候就是觀察捕手的時機,捕手的配球模式其實蠻有固定的模式,不管怎麼變化八成還是一樣的套路,像曾智偵、洪一中、陳金茂,我都很熟悉他們的配球習慣。
大家最常問我關於職棒三年的三響砲和全壘打王的事,那年挺有趣的。其實我一直是個慢熱的打者,可能和天氣有關,打職棒那時也已經30幾歲了。天氣冷時揮棒都慢了一拍,等到七月後天氣逐漸變熱,棒子自然就燙了。我還記得三響砲的那場比賽,雖然是夏天了,但那天感覺很不對勁,賽前居然全身使不上力,心裡想著:「啊!完了!完了!今天不用打了!」很擔心自己打不出去。沒想到第一個打席「砰」一下就飛出去了;第二支又「砰」一下的出去,我才發現賽前這個「完了」的想法,反而讓我不帶著得失心上場,達到完全的放鬆。第九局打擊時倒是緊張了起來,三壞球而且一二壘有人,投手一定不會閃我,我腦海中不斷念著「一定不能出力!絕對不能出力!擊球點在前面就有了!」因為出力反而會失去擊球點,八分力才是最好的擊球點。果然,擊球點壓在前面,八分力揮下去,第三支。
同一年季末最後的一場比賽,爭全壘打王的是我和鷹俠、羅世幸。鷹俠23支,還領先我跟羅世幸一隻。當時主流的意見就是不太想讓個人獎被洋將抱走,最後一場比賽就是我們打味全。味全的投手對我幾乎都沒有閃躲,我們對羅世幸也沒有閃躲;可是他們對鷹俠就很閃了。羅世幸那天也打了一隻。說真的,我一開始也沒有那麼大的企圖心,但是第一支追平鷹俠之後企圖心就出來了。那年的全壘打王有130萬獎金,這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是一筆小數目。第一隻追平後壓力也跟著來到,我一直提醒自己;「好球帶設定好,好球帶設定好」,第二支真的就出來了,也順利拿到全壘打王。不過有點對鷹俠不好意思就是了,當時大家跟鷹俠都不錯,人家洋將來台灣打拚也是為了賺錢嘛。
在比賽中偶爾會發現自己打擊狀況不對,那當然就得做出一些調整。老了之後我其實還是有進步,但不是體能,是經驗。最後去興農的時候,發現揮擊時的拍子又慢了,常常打成反方向界外,我就開始思考問題出在哪。是球棒!當時沒有人用950克的,我改用大家普遍用的910克,全壘打馬上跟著回來。又過了一年我發現又慢了,當下因應的對策是改打擊姿勢,從以前的封閉式打法改成開放式打法,減少揮棒的軌跡。那年我還跟張泰山說我今年全壘打一定比你多,他那個時候已經9支了,我好像還少好幾支,但是我就一支一支追,五場打一支,他反而急了打不出來,結果最後我就把他給超車了,還不小心拿到打點王。這麼老還拿獎,我上台看到下面都是年輕人真的感覺很不好意思,只好趕快退休。
選手自己的調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彭政閔當年剛進職棒原本要加入三商,只是剛好解散了,後來他加入兄弟。起初他打的不是很理想,他就跑來問我怎麼辦,我就說:「什麼都不用想,第一支全壘打打出來後面自然就會好了。」,第一發全壘打出現之後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彭政閔三個字了。到兩、三年前當球評時我發現他已經在走下坡了,我也去提醒他,「速度慢了,棒子重量要改,剩下的你自己研究吧。」他自己就懂該怎麼辦了。不是優秀的選手才需要自己的一套,而是所有職業選手都應該要有一套自己調整的方法,維持自己的狀況,這不管在哪裡打球都是基本的。像大谷為什麼春訓打那麼糟糕,開季卻打這麼好?美國的球太快了,要在那邊生存揮棒必須更快,日本那套高抬腿在美國很難跟得上球,大谷開季縮小抬腿馬上就打到球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擊型態,但打者在進攻時必須具有長打的威脅性,才是一個好的打者。像王柏融、蔣智賢、林益全都是我覺得很優秀的打者。有些球員如果只追求安打,一旦低潮沒有安打或是打擊年大家都有安打,那就失去了他的價值。我相信一個職棒選手一定會遇到某些瓶頸,但你不去突破他,你永遠打擊率達不到三成,永遠被投手吃得死死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研究、研究、再研究,去研究投手,去想想什麼環節出錯,就像前面說的,要多動腦。
機會常常就像紅中直球一樣,能不能打全壘打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上,還有自己所做出的準備夠不夠讓球飛出巨牆。
作者:林仲秋
162支全壘打,是人們認知我所擁有的紀錄,但要做到這些一點也不像數字累積這麼簡單的往上加就能達成,特別是一個身高170公分不到的球員。
事情要從我國中時期開始說起。那個年代沒有職棒,打棒球並不是什麼好的出路。我媽要我在打棒球之外在學點別的專長,所以國中的我就過著白天打球、晚上練柔道的日子。學柔道當下也沒想那麼多,就當另一種體育在訓練。那幾年的柔道彷彿命運要幫我一把,讓我的手腕運用比別人更好,揮棒速度比別人快了許多,也是我最大的優勢。
打擊是一門學問,該怎麼選球、該怎麼揮擊……這些都很難用三言兩語交代完畢,但終究是需要回歸練習的。大家可能以為我很勤練,但並沒有,我其實平常蠻懶惰的,不過認真的時候我有自信我比任何人都認真。練球這種事情跟老師教學生讀書要理解活用一樣,不是傻傻的埋頭苦幹,甚至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在練習的是什麼,得先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在哪,在團隊練習完後再去補強自己不足的點。我從來不做重訓,但我每天打網、打TEE,平常800顆、集訓時1000顆、比賽前一天就少一點就600顆。而且我又拿比別人重的棒子,我都拿950公克的,每一下揮擊都用到的全身的肌肉,這比重訓還要有效率,這叫做技術體能。
接下來就是在比賽的時候,如何去設定自己想要的球。像我喜歡打快速球,因為我的揮棒速度夠快,洋將丟個150公里的球我也打得到。那我打擊時就要想投手什麼時候會丟直球,像如果聽到捕手腳步往內角蹲的沙沙聲,那他一定就是塞直球。所以我反而最怕像張士凱這種控球不太好的投手,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投好球過來,你一心急想揮棒就會去揮他的壞球。當然有些投手也很厲害,一個投手若有變化球能夠從好球帶掉到壞球去引誘打者出棒,那就是個好投手。舉例來說,田中將大為什麼能在美國生存?他的指叉就有這種效果,但你可以仔細觀察,一旦他想搶好球,球稍微高一點落在好球帶,就會被砲轟,這也是為什麼他容易被打全壘打。
除了了解自己的揮棒習性,也要去了解對手,但對手之中最特別需要研究的其實是捕手。我後期當指定打擊的比賽有比較多時間去觀察,畢竟一場只要打個三四次,其他時間只要坐在那。這時候就是觀察捕手的時機,捕手的配球模式其實蠻有固定的模式,不管怎麼變化八成還是一樣的套路,像曾智偵、洪一中、陳金茂,我都很熟悉他們的配球習慣。
大家最常問我關於職棒三年的三響砲和全壘打王的事,那年挺有趣的。其實我一直是個慢熱的打者,可能和天氣有關,打職棒那時也已經30幾歲了。天氣冷時揮棒都慢了一拍,等到七月後天氣逐漸變熱,棒子自然就燙了。我還記得三響砲的那場比賽,雖然是夏天了,但那天感覺很不對勁,賽前居然全身使不上力,心裡想著:「啊!完了!完了!今天不用打了!」很擔心自己打不出去。沒想到第一個打席「砰」一下就飛出去了;第二支又「砰」一下的出去,我才發現賽前這個「完了」的想法,反而讓我不帶著得失心上場,達到完全的放鬆。第九局打擊時倒是緊張了起來,三壞球而且一二壘有人,投手一定不會閃我,我腦海中不斷念著「一定不能出力!絕對不能出力!擊球點在前面就有了!」因為出力反而會失去擊球點,八分力才是最好的擊球點。果然,擊球點壓在前面,八分力揮下去,第三支。
同一年季末最後的一場比賽,爭全壘打王的是我和鷹俠、羅世幸。鷹俠23支,還領先我跟羅世幸一隻。當時主流的意見就是不太想讓個人獎被洋將抱走,最後一場比賽就是我們打味全。味全的投手對我幾乎都沒有閃躲,我們對羅世幸也沒有閃躲;可是他們對鷹俠就很閃了。羅世幸那天也打了一隻。說真的,我一開始也沒有那麼大的企圖心,但是第一支追平鷹俠之後企圖心就出來了。那年的全壘打王有130萬獎金,這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是一筆小數目。第一隻追平後壓力也跟著來到,我一直提醒自己;「好球帶設定好,好球帶設定好」,第二支真的就出來了,也順利拿到全壘打王。不過有點對鷹俠不好意思就是了,當時大家跟鷹俠都不錯,人家洋將來台灣打拚也是為了賺錢嘛。
在比賽中偶爾會發現自己打擊狀況不對,那當然就得做出一些調整。老了之後我其實還是有進步,但不是體能,是經驗。最後去興農的時候,發現揮擊時的拍子又慢了,常常打成反方向界外,我就開始思考問題出在哪。是球棒!當時沒有人用950克的,我改用大家普遍用的910克,全壘打馬上跟著回來。又過了一年我發現又慢了,當下因應的對策是改打擊姿勢,從以前的封閉式打法改成開放式打法,減少揮棒的軌跡。那年我還跟張泰山說我今年全壘打一定比你多,他那個時候已經9支了,我好像還少好幾支,但是我就一支一支追,五場打一支,他反而急了打不出來,結果最後我就把他給超車了,還不小心拿到打點王。這麼老還拿獎,我上台看到下面都是年輕人真的感覺很不好意思,只好趕快退休。
選手自己的調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彭政閔當年剛進職棒原本要加入三商,只是剛好解散了,後來他加入兄弟。起初他打的不是很理想,他就跑來問我怎麼辦,我就說:「什麼都不用想,第一支全壘打打出來後面自然就會好了。」,第一發全壘打出現之後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彭政閔三個字了。到兩、三年前當球評時我發現他已經在走下坡了,我也去提醒他,「速度慢了,棒子重量要改,剩下的你自己研究吧。」他自己就懂該怎麼辦了。不是優秀的選手才需要自己的一套,而是所有職業選手都應該要有一套自己調整的方法,維持自己的狀況,這不管在哪裡打球都是基本的。像大谷為什麼春訓打那麼糟糕,開季卻打這麼好?美國的球太快了,要在那邊生存揮棒必須更快,日本那套高抬腿在美國很難跟得上球,大谷開季縮小抬腿馬上就打到球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打擊型態,但打者在進攻時必須具有長打的威脅性,才是一個好的打者。像王柏融、蔣智賢、林益全都是我覺得很優秀的打者。有些球員如果只追求安打,一旦低潮沒有安打或是打擊年大家都有安打,那就失去了他的價值。我相信一個職棒選手一定會遇到某些瓶頸,但你不去突破他,你永遠打擊率達不到三成,永遠被投手吃得死死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研究、研究、再研究,去研究投手,去想想什麼環節出錯,就像前面說的,要多動腦。
機會常常就像紅中直球一樣,能不能打全壘打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上,還有自己所做出的準備夠不夠讓球飛出巨牆。
相關新聞 Related Article
2018年05月21日 17:34
亞運補強靠旅外、列管 許順益考量選7人
合庫旗下3支球隊21日進行餐敘活動,為暑假中舉辦的育樂營宣傳,其中兼任亞運棒球隊總教練的許順益也公布亞運培訓隊未來一連串行程。除接連飛往美國、捷克、荷蘭外,許順益還透露自己心中想徵召的旅外、國內列管球員約7名。- 停招後不願放棄 陸永茂盼延續中道精...2018年05月21日 16:58
- Flaherty繳生涯代表作 Hicks飆速105...2018年05月21日 16:49
- 大谷110球好投奪勝 Scioscia:盼他穩...2018年05月21日 12:04
- 勝投被牛棚搞砸 陳偉殷:大家都盡力...2018年05月21日 11:24
- 陳偉殷好投無用 勇士9下灌6分大逆轉2018年05月21日 04:58
- 前5局虎虎生風 陳偉殷6下遇亂流退場2018年05月21日 03:39
- 富邦對戰統一12連敗 再輸1場平聯盟紀...2018年05月20日 21:40
- 張志豪再見三壘安 成就陳柏豪生涯首...2018年05月20日 21:21
- 張志豪棒打鄉長 再見安打助中信奪勝2018年05月20日 20:52
最新文章 Newest Article
2018年05月21日 17:34
亞運補強靠旅外、列管 許順益考量選7人
合庫旗下3支球隊21日進行餐敘活動,為暑假中舉辦的育樂營宣傳,其中兼任亞運棒球隊總教練的許順益也公布亞運培訓隊未來一連串行程。除接連飛往美國、捷克、荷蘭外,許順益還透露自己心中想徵召的旅外、國內列管球員約7名。- 停招後不願放棄 陸永茂盼延續中道精...2018年05月21日 16:58
- Flaherty繳生涯代表作 Hicks飆速105...2018年05月21日 16:49
- 火箭客場遭拆解 D'Antoni:我們...2018年05月21日 15:23
- 英格蘭要球員做好在俄羅斯遭受種族歧...2018年05月21日 14:07
- 呼籲球員勿滿足 Lue:保持危機意識2018年05月21日 13:16
- 大谷110球好投奪勝 Scioscia:盼他穩...2018年05月21日 12:04
- 勝投被牛棚搞砸 陳偉殷:大家都盡力...2018年05月21日 11:24
- Curry復活狂砍35分 勇士主場大勝火箭2018年05月21日 10:42
- 世界盃被冷落惹怒Payet母親2018年05月21日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