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獎盃設計-職業運動的門面

作者:麥卡貝sports ‧ 2017年11月16日 12:36
獎盃。(圖片來源:卓子傑)
獎盃。(圖片來源:卓子傑)
原文經麥卡貝Sports授權刊登

作者:卓子傑(活力熊)


職業球員辛苦一整個賽季,歡喜收割的一日,就是年度頒獎典禮,中職在頒獎典禮的變革中,裁汰了星光大道,也不開放球迷觀禮。去蕪存菁的流程,並讓選手邀請對自己生涯有重大意義的貴人擔任頒獎嘉賓,革除過去典禮略顯冗長的弊端,更讓選手站上頒獎台的氛圍倍顯溫馨。

說完優點,還得提提每年說的缺點,那就是獎盃設計問題,這個問題每年都有人提,但每年到最後都不了了之。我們職棒的獎盃到底甚麼時候才可以擺脫千篇一律的造型?

每年中職頒獎典禮都會有幾位「大贏家」,如過去幾年的全壘打王張泰山、林益全、林智勝、高國輝,到兩度豪取投手三冠王的羅力、2016、2017 連兩年四割打率豪取最有價值球員的王柏融,都拿了一堆個人獎項,但慶功照一字排開,每個人的獎盃長得都一模一樣。

上至年度最有價值球員、總冠軍盃,下至年度最佳新人、金手套獎,千篇一律都是單一外型,一支深色大手握著一顆球,從木製底座竄出來,這座由漫畫家鍾孟舜老師在職棒元年設計的獎座,倘若作為中職一個單一獎項其實還是挺雅致的,但如果所有獎項都長一樣,量一多,深色壓迫感就顯得更重,陳列起來其實不太好看。



中職每年都會發出很多不同名目但相同造型的獎盃,結果過去整個頒獎典禮上外型最吸睛的還是球棒廠商路易斯威爾贊助中華職棒的銀棒獎,因為那跟 MLB 的銀棒獎(等同於美國職棒的最佳十人)同樣外觀。其他獎盃除了尺寸略有不同,誰能分得出來年度最有價值球員和安打王的差距何在?

中華職棒打了快 30 年了,一個 30 歲的聯盟,老稱自己是草創或年輕、沒有歷史的聯盟其實不太洽當。重視傳統是一回事,不想改變又是另外一回事,其實真的該考慮正視獎盃新製的問題,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小細節,獎盃同樣也是職業運動的文化和門面。曾經有洋將告訴我,他得了兩座獎,但因為獎盃上面寫中文,而且外型都相同,帶回家以後,他真的不知道哪個獎盃是哪個獎項。

其他都長一樣可以先不論,但金手套獎為什麼是銅色的?說好的「金」手套呢?我想強調的是,職業運動獎盃因應獎項調性不同作個別設計已經是趨勢,國際頂級珠寶品牌蒂芬妮(Tiffany & Co.)為美國四大職業運動 MLB、NFL、NBA、以及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冠軍盃操刀設計行之有年,台灣並不是沒有這樣的珠寶設計專業人才和品牌,欠缺的只有願意改變的思維和行動力。

職業選手的獎盃陳列室,大多設計不同規格的系統櫃來置放自己職業生涯從小到大所榮獲的各尺寸、顏色、造型各異的特色獎盃,輔以各櫃位的頂燈,讓整個獎盃陳列室顯得時尚又尊榮。



先不提發展職棒超過百年的美國,就講近鄰日、韓職就好,受到美國影響,近年來日、韓職的獎盃也採取類似大聯盟風格的設計,以文章開頭那張陽岱鋼金手套獎的照片來說,跟美職手套贊助商提供的金手套獎 (The Rawlings Gold Glove Award)外型相仿,將手套造型的獎座電鍍金屬表面,鑲嵌於胡桃木製的底座,底座上會有當年獲獎者的雷射肖像,除優渥的獎金和廠商提供的贊助手套外,能獲得這樣一座充滿美感、專屬自己的獎盃,怎能不讓得獎者未來在球場上持續奮力拚戰以求衛冕?

走進中華職棒得獎常勝軍的陳列室,只需要相同規格的深色格納庫即可,因為不管是全壘打王、年度 MVP 還是金手套獎,清一色深古銅色手型獎盃,也不用打頂燈了,因為製材表面不會反光,整個陳列室看起來就會跟獎盃本身一樣黯淡。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學習奧斯卡金像獎、台灣金馬、金曲、金鐘等三金獎,他們的獎盃也都是全都長一個樣,但人家是使用貴金屬和亮金配色製成的。金曲獎更曾嘗試過與知名琉璃品牌合作,製作同造型的琉璃獎盃,展現低調奢華。其實,中職只要願意稍換一下色系和材質,就能提升獎盃的價值感和新鮮感,現在這樣的配色,即使拿一堆獎回家放在櫃上陳列,也非常的不討喜。


(2012 年日本職棒總冠軍賽 稻葉篤紀選手的敢鬥賞)

我強調一點,獎項代表的榮耀、紀錄、意義,對於選手來說才是最有價值的,這一點我絕對認同。但是這不代表精神價值之外,聯盟就可以忽視獎盃設計的重要,選手拚戰一整年,為了獎項榮耀、成績、歷史紀錄拚盡一切,而聯盟回應選手的努力,製作一個優質的獎盃彰顯他的戰功,這就是雙方互相展現最高敬意的作法。

中職現行獎盃並非不能沿用,因為古銅配色搭配原木的獎座,美國職棒也有類似的配色獎項。鍾孟舜老師這個作品其實也是中職史上一個經典設計;但聯盟是否可以透過文物陳列室、電子解說員,或在官網撰文介紹一下獎項的設計理念、發想緣起和製作過程?這一個使用多年真心不換的獎盃,匠心所在,背後有何歷史淵源?球迷其實對這些環節是感興趣的。

如 MLB 的賽揚獎、金手套獎、銀棒獎、以傑奇•羅賓森(Jackie Robinson)為名的年度新人王;NBA 以歐布萊恩(Larry O'Brien)命名的冠軍盃、以比爾•羅素(Bill Russell)命名的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NHL 的史坦利盃(Stanley Cup)、NFL 以文斯•蘭巴迪(Vince Lombardi)命名的冠軍盃,其背後都有文化背景、設計理念和取名典故,小小故事的積累,就是職業運動文化的形成過程,也是國外職業運動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1 年鈴木一朗拿下MLB美聯最佳新人和年度最有價值球員雙料大獎。)

二十年來,中職陸續開辦二軍、有冬盟、有自由球員制度、有觀眾人數的成長、有轉播方式的邁進、有擴編球隊的展望、有各種國外交流賽……等等,這些都是進步,所有改革都是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的投入,長時間累積,循序漸進達到的成果。

但有個成本最低、費時最短就可以收效的改革常常被忽略,那就是獎盃設計,或許因為相較於其他事來說這件事看起來很小、太簡單,所以反而一再被忽略。

獎盃設計看似小事, 但其實是中華職棒門面的一環,頒獎典禮每年必定舉辦,而且會在全國直播,媒體會關注、台灣的球迷會關注、本土選手們會關注、洋將、洋教練也會關注、到場的球界外賓更會矚目。這些獎盃,隨著選手的激昂、振奮、緊張、落淚,無數次的情緒交織以及經典得獎感言,在未來回顧歷年棒球故事之時,將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重播,中華職棒希望這些經典畫面反覆放送時,選手手上拿著怎樣的獎盃呢?

選手拚戰整年,除榮耀、紀錄、獎金外,最重要的就是獎盃,弄點有設計感的獎盃對得獎者來說爽感絕對不同,展示起來也格外有面子。得獎者有感,就是聯盟頒獎典禮面上有光,這絕對是形象的一環。

1991 年,在 NBA 奮戰七年之久的籃球之神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終於奪得生涯首座冠軍金盃,他在休息室緊擁歐布萊恩金盃喜極而泣的畫面,已成為 NBA 官方 26 年來不斷重播的經典鏡頭。中職的冠軍盃,好像很難創造這樣的氛圍,因為它和金手套、新人王其實都長一樣。

台灣產業中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公司足以做出媲美國外職業運動的獎盃,也有業界一流的工廠可以生產出來。當然,要設計、要製作,沒有不花錢的,但相比其他改革要投入的成本,獎盃的變革成本真的是九牛一毛,而且馬上就能收效,何樂而不為?只要有心,隨時都能進行。

世界上各大運動的大型國際賽事、北美四大職業運動的著名獎盃,其設計概念和歷史故事其實很有意思,一個獎盃代表的就是一個故事,很多老獎盃的歷史,甚至比很多國家的職業聯盟的歷史更久,未來有機會再以專文介紹。衷心希望,我們的職業聯盟可以更重視此類文化。

Photo Credit:作者自行拍攝。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TOP